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269节  (第2/3页)
工艺品。珍卿给谢董事长送上一封信,是这样写的:    亲爱的母亲:    ……    我坐上火车来海宁,一直惴惴不安,不蓄以最大恶意,来揣测继母,思忖许要过卧薪尝胆的日子。    我对于您的认识,富于欲扬先抑的戏剧性。不过您对于我,始终不像一位母亲,更像擎天柱似的父亲。    您也有慈母的柔肠,却让步于澎湃的事业心。所以,您凭借聪明才智和耐心毅力,把家族事业发扬光大,成为了女界的楷模。    而比事业心更蓬勃的,是您的慈悲之心。    使我最感动的,是您讲述一场瘟疫时,用最克制冷静的语言,讲述一串叫人惊心的数字。    那一连串数字的背后,意味着多少逝去的生命。那么多人无动于衷,您按捺着无奈与悲哀,镇静地向人呼吁着。原来这就是大音希声。    这样似有妇女的荏弱,可我觉得,伟大女性柔韧的脊背,也像高山一样挺拔。    我生母壮年早逝,我永失她的爱抚,幼年豆蔻之岁,唯凭隔代长亲来管教。我总以为,他人不足凭恃,该多加自爱自重。    可您用行动告诉我,一个人的灵魂,除了用以自爱自重,还可以爱惜这么多人,扶持这么多人……    中国人对亲疏远近的廓分,就像把一颗石头子,投进一片湖水中,把自己作为中心,距中心越远的漪沦,仿佛越与自己不相干。    但在您并非如此,中古圣人的言论中,大道行的其一标准,就是“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”。    您是大道的践行者,是自发的慈善家,是菩萨在人间的化身,是我人生十余载,第一个自觉接受的榜样……    谢董事长看哭了,哭得叫人没有料到,珍卿从未见她哭过。    她泪中带笑,把珍卿揽在怀里,亲昵地用额头抵额头,静静地抱她一会儿,又在她鬓角上亲两下,擦着眼泪说:    “我有这么多儿女,没想到最会疼人的,还是我的小女儿。”    大家没看到信的内容,是不能感同身受的。仲礼和娇娇嚷着要看,看小姑写什么把奶奶弄哭。    珍卿跟谢董事长,早先是有隔阂的。谢董事长在珍卿跟杜教授间,总是把杜教授放在优先位置。所以,她跟杜教授结婚后,她没有努力接珍卿来海宁。    珍卿与杜教授闹矛盾时,她会优先维护夫妻关系,不大批评教育杜教授,自然把她与儿女的关系,放在次要的地位。    这一方面,她亲生儿女也看不惯,珍卿也不会过分看重自己的感受。    谢董事长有她的私心,虽然这也是人之常情。但珍卿是个太明白的人,她会权衡她的得失,确定需要回报的比例。所以她对谢董事长,总不如对二姐、三哥那样亲。    但珍卿扪心自问,谢董事长作为继母,少有人比她做得更好。何况她赶走大房两口子,又听吴祖兴浪骂她那么多话,心里一定会有伤痕。    越是真心实意的话,越难以用轻率的语言表达,珍卿干脆写一封信,表达对谢董事长的感激和崇拜,这大约比任何金银珠宝更能抚慰她的心。    一试之下果然如此。珍卿恍然大悟,她忽然看向三哥,她当面讲不出来,干脆也写信算了。    三哥看她眼神奇异,问她怎么了,珍卿说没什么。    玉琮看着珍卿,他真佩服珍卿这么伶俐,他跟养父母相处太难。    ———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